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段文章,保持字数和原意基本不变,同时加一些细节丰富内容:
---
张辽率领八百精兵击溃曹操十万大军,令孙权颜面尽失;甘宁率百骑突袭敌营,连曹操也被吓出一身冷汗。孙权事后颇为得意地说道:“将军此去,必定令那老贼心惊胆寒。非孤不舍,正想看看你的胆量!孟德有张辽为助,孤则有甘兴霸,可与之抗衡。”
毛宗岗看完这段,留下一句妙评:“张辽吓的是小儿,甘宁吓的是老贼。”这句话耐人寻味,暗指甘宁的突袭更有震慑力。
不过,孙权和毛宗岗可能都稍微夸大了甘宁百骑劫营的实际效果。实际上,甘宁率领的百骑兵根本没有靠近曹操的中军大帐。若曹操那晚喝了酒,或许根本不会察觉甘宁的袭击。记载中写道:“甘宁带骑兵疾奔至曹操寨边,拔开鹿角大喊一声,杀入寨中,直奔中军欲斩曹操。只见中军布置严密,车仗伏路连环相接,宛如铁桶般坚固,甘宁无法深入。”
展开剩余81%濡须口之战表面看似双方旗鼓相当,实则孙权败多胜少。因为这场战役是孙权主动发起的,而张辽、李典、乐进则采取防守反击。最终,孙权的重要谋士张昭、顾雍提议向曹操纳贡求和:“孙权采纳此计,派步骘赴曹营议和,许诺每年进贡。曹操见江南形势紧迫,暂时同意。”
孙权自挑战争,却没能捞到好处,反而烧了自己的手指。周泰、徐盛均负重伤,陈武被树枝挂住袍袖后,遭庞德斩杀,随后落水身亡。江表十二虎臣中,这次战役便有两人战死,两人重伤,这绝非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虚构,而是正史确凿记载。
《三国志·吴书》简短记载了陈武、董袭均死于合肥濡须口战事:“建安二十年,(陈武)随孙权攻合肥,奋勇战死,孙权悲痛,亲临其葬;曹公出濡须,袭从权赴之,督五楼船驻濡须口……当夜船只倾覆,袭死,孙权改服临丧,厚加供养。”
孙权办丧事从简,江表虎臣们本以水战见长,却竟然翻船淹死,所谓“江东杰瑞”,名声倒显得有些讽刺。
细看甘宁百骑劫营期间,曹营猛将如许褚、庞德均参与了战斗,但在夜间并未针对甘宁发起围歼。前文提过,陈武是被庞德斩杀的;许褚则在甘宁偷袭后三天表现抢眼:“孙权驻濡须坞,闻曹兵临江,亲自率周泰引军助战。只见徐盛在李典军中激战,许褚挥军救援。此时张辽、徐晃合兵将孙权围困,曹操登高望见,急令许褚持刀纵马杀入,劈开围阵,救出孙权。”
为救出被围困的孙权,周泰身中数十枪伤,皮肤犹如被刻画般。孙权却像吓傻的孩子,跑不动:“泰在前,权在后,奋力突围。泰杀到江边,又杀出重围。回头不见孙权,只得返回围中寻找。”
合肥濡须口之战,双方主帅亲自统兵,主要猛将大多登场。曹军仅有乐进被甘宁一箭射中脑门,所幸治疗康复,后被封假节右将军,至建安二十三年去世。
孙权阵营却是“江表虎臣”两死两伤,孙权被张辽追赶至跳桥逃生,亦被周泰舍命救出。虽说罗贯中尊刘贬曹,但对东吴此战损失惨重也无可掩饰。
孙权损兵折将,甘宁百骑劫营遂成东吴此役唯一亮点,也留下一个疑问:许褚与庞德都在现场,为什么没拔刀上马攻击甘宁?倘若二人联手,或单挑甘宁,结果会如何?
甘宁此役主打突袭,其武艺约与张辽相当,恐怕难敌庞德或许褚。庞德曾与关羽鏖战数百合,许褚亦与马超大战逾二百合。甘宁的战绩,《三国演义》中亦有详细描写。
甘宁箭术出众,堪称三国十佳弓手之一,曾射杀荆州黄祖及江东凌操(凌统父亲),赤壁前还射杀蔡瑁弟弟。他与凌统曾因箭救对方一命,化敌为友。
小说中神箭手甘宁最终死于箭矢:“番王沙摩柯面色猩红,碧眼凸出,手持铁蒺藜骨朵,腰挎双弓,气势凌人。甘宁见势不妙,拔马逃跑,终被一箭射中头颅,带箭而亡,坐树下而死。”
甘宁未动弓箭时,最辉煌战绩是二十合击败后来与马超交战五十合的曹洪:“甘宁率兵至彝陵,曹洪出战,交锋二十余合,曹洪败退,甘宁夺取彝陵。”
此胜带水分,因曹洪败乃曹纯设下诱敌之计,意图将甘宁困于城中。彝陵战中,曹纯计划反被周瑜、周泰反包围,甘宁趁机大破曹军叔侄。
“锦帆贼”甘宁在江表十二虎臣中属顶尖高手,若与张辽张郃单挑或许可胜,但对阵许褚庞德这等一流猛将,胜算少之又少。若许褚庞德夜中合围甘宁及百骑兵,可能不费吹灰之力,庞德便能斩杀甘宁。在许褚眼里,那百骑如同绵羊,且他擅长猎杀猛兽。
甘宁能否打败许褚庞德并非疑问,关键是为何他们未出击?是否曹操根本不把百余骑兵夜袭当回事?甘宁的突袭队伍由一名大将率领,配一百轻骑兵,战术是快速打击后速速撤离,待敌人反应过来已远去。
因此,许褚与庞德未出手并非胆怯,而是根本来不及。若甘宁稍慢一步,就会被曹军包围。
合肥濡须口战,双方主帅亲临战场,猛将纷纷登场。究竟谁占上风,读者自有评断。东吴“江表虎臣”两死两伤,是历史事实,连罗贯中也无法回避。
细读《三国演义》,许褚、庞德能否打赢甘宁不是重点,真正值得探讨的,是这两位猛将与甘宁单挑时,要多少回合才能将其斩于马上?答案恐怕早已在读者心中。
---
你觉得这个版本如何?需要我再帮你调整口吻或加更多细节吗?
发布于:天津市